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服务平台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or Sichuan innovation team of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8月17日,四川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团队组织相关水稻育种、栽培、农机相关岗位专家,在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南溪区基地开展再生稻生产技术现场交流会。四川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团队成员:张林、郭晓艺;岗位岗位专家:孙永健、江青山、周小波;宜宾市粮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威、翠屏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伍燕翔等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与会人员现场查看了首席专家团队与宜宾农科院共同开展的“中稻—再生稻农机农艺区域融合创新”项目情况,在示范田块开展了头季稻机收测产,现场查看了改进后的联合收割机作业时对稻桩的碾压情况,交流了中稻-再生稻规模化发展和全程机械化融合的技术路线,对目前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再生稻在川南地区发展较快,宜宾农科院采用行距25厘米六行插秧机栽插中间四行,两边预留收割机作业行,在保证头季稻产量的基础上,减小机收对稻桩碾压,提高了再生稻产量。通过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再生稻的机械化水平,降低收割环节的损失,是推动再生稻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与会专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再生稻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以及专用农机具的持续优化,助力川南乃至全省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员围绕再生稻生产技术发展开展技术交流
与会人员田间调查再生稻机收情况
与会人员现场观摩头季稻机收情况
蒋开锋,男,1967年5月生,农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所长,德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德阳市主委。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技术创新带头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该同志在水稻遗传育种科研一线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作为第一执行人参与四川省青年基金、应用基础、育种攻关、财政育种工程、支撑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30余项次;创制可直接应用的18个育种新材料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先后培育150多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国家和(或)省级审定;在《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分子植物育种》、《中国稻米》等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作为主研人员获得部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项次,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成果6项,获奖科技成果已在四川及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市(区)应用推广约2.5亿亩以上,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草莓新品种引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岗位创新团队
到成都周边区县开展草莓生产调研和技术服务
草莓已进入开花时节,为及时掌握成都地区草莓产业生产情况,更好的服务生产,11月上旬,四川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团队草莓新品种引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岗位团队到双流、大邑、崇州等成都地区的草莓基地进行了产业调研和技术服务。
团队成员分别对农村散户、乡村农业合作社、规模化农业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对当前草莓的生产规模、草莓种苗培育、栽培及田间管理、经营销售、质量安全、产业面临的问题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了解,并根据实地情况,对即将开始的草莓采摘基地功能区建设提出了适当的建议,对疏叶疏花、水肥管理、地膜大棚覆盖、花期及挂果期病虫害防治等当前生产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技术指导。
通过这次调研和技术服务,团队对成都草莓产业现状和当前存在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成都地区草莓的大棚管理、基地采摘生产技术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COPYRIGHT©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Add:成都市锦江区净居寺路20号附101号 蜀ICP备:20110305号 E-mail:scnycxtd@163.com建议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IE 11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