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区:科技创新助力蚕桑产业全链条发展 现有蚕桑产业企业49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去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
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100余个加盟商和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图为该公司生产车间。
“蚕桑产业企业49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这一串亮眼的数字,是嘉陵区蚕桑产业加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嘉陵区是我市乃至全省重要的蚕桑丝纺基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下,嘉陵区蚕桑丝纺企业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产学研用合作,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催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小小蚕茧大大“学问”
我国有几千年养蚕织绸历史,蚕桑的发展伴随了整个中华文明传承赓续。
随着丝纺业再度兴起,嘉陵区在蚕桑产业发展路上不断提升科技含量,优质高效成了嘉陵蚕桑产业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黄金茧”持续上市,位于嘉陵区大通镇麻感坝村的银海丝绸蚕桑基地内,蚕农们紧张工作的同时,愉悦的氛围也在传递——今年“黄金茧”市场行情见涨,预计每公斤能卖到65至70元,开发成丝纺织品具有较高价值;蚕农每天在此上班摘茧,日收入达100元以上。
拿起一颗“黄金茧”仔细端详,其个头与普通蚕茧没有区别。将裹在外围的丝绒拈掉后,蚕茧露出了真容,饱满圆润,色泽金黄。
“乍一看,这跟普通茧只是颜色不同,但实际上却饱含了许多心血。”四川银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四川银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便在嘉陵区启动了蚕桑基地建设,并开始着手新品种的研发。
要想创新,首先离不开科技支撑。
为此,银海丝绸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中国丝绸行业顶级专家、国际丝绸联盟副主席、中国丝绸协会特邀副会长陈祥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并邀请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30余名专家为企业和蚕桑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随后,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又与浙江大学进行联合课题攻坚,“黄金茧”于2020年在我市首次实现规模化“生产”。
据了解,目前嘉陵区优质桑园基地面积达8.5万亩,其中蚕桑基地4.5万亩。2024年春季,嘉陵区吉安镇、李渡镇、大通镇等乡镇的2000多户蚕农发展“黄金茧”4000多张,春季“黄金茧”产量预计可达20万公斤,实现产值1200万元。
“与普通蚕茧相比,‘黄金茧’病害少、生产周期短、产量高、价格高,深受市场青睐。”嘉陵区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聪介绍,为保障“黄金茧”生产和收购工作有序进行,该中心加强对蚕农种桑养蚕的关键技术指导,并联系市蚕业管理总站、省蚕研所的专家现场指导,力促蚕桑生产量、质双增。
科技创新拓展新赛道
生产出“黄金茧”只是第一步,要打造优势产品,使之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多环节。
银海丝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专家组建了彩色茧精炼固色研发小组,进行课题攻坚,彻底解决了彩茧脱色的难题,并成功推出了无需化学染色、天然环保的金色蚕丝被产品。
在专家和公司技术人员的合力攻关下,银海丝绸还攻克了丝绵被制作过程中含油量、含胶量以及温度、湿度的精确控制难题,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规范,使得丝绵被的回弹率达到92%以上。
截至目前,银海丝绸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2项,并参与了《蚕丝被》国家标准、《蚕丝绵》行业标准制定,在蚕丝被的生产领域也拥有了话语权,产品广受市场好评。
科技创新为企业注入了强大活力,引领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的蚕丝被全部采用手工拉制制成,具有被芯蓬松均匀、透气性强、经久耐用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公司与多家国内一线知名家纺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高档蚕丝被芯。
目前,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各个生产班组正全力抢抓生产,订单已经排到四季度。
该公司总经理何国君表示,下一步,银海丝绸将继续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力直播带货、电商等新渠道,把银海丝绸蚕丝被品牌做大做强,为擦亮“中国蚕丝被之乡”金字招牌贡献企业力量。
百花齐放产业兴
银海丝绸和“黄金茧”的故事,只是嘉陵区以科技创新助力丝纺产业发展的惊鸿一瞥。
记者从嘉陵区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了解到,嘉陵区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上具有全国性优势。
在嘉陵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该区成立了由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广东省农科院蚕桑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西南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组建成立的南充创新桑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全区乃至南充全市提供蚕桑产业相关技术支撑。
嘉陵区拥有全国唯一的蚕桑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设置的院士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向仲怀院士工作站以增强桑产业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桑产业领域的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开展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集成、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搭建桑蚕茧丝多元开发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创新开发桑果类、桑叶类、茧丝蛋白类高档食品、饮料、保健品等,促进了嘉陵区桑产业多元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嘉陵区还是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实践基地,同时与创建于1913年的南充蚕校、创建于1936年的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长期紧密开展技术合作,使全区能够始终确保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最新、最前沿、最尖端的蚕桑产业相关技术指导。
在嘉陵,各丝纺企业纷纷借助科技之力,以新思路、新模式、新产品,不断在市场竞争中主动出击,占得先手。
在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蜀绘文化博物馆内,以丝绸服装、丝巾、画轴、扇子等为载体的各类蜀绘作品琳琅满目,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据顺成纺织相关负责人介绍,蜀绘与蜀绣、蜀锦并称“蜀中三绝”。经过几代人的探索,蜀绘已形成完整工艺。
为助力蜀绘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顺成纺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起了目前国内首家以蜀绘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专门展示和介绍蜀绘历史源流、传承创新、名家作品、工艺技法和各种蜀绘文创产品。
在保护与传承技艺的同时,顺成纺织将其与生产相结合,开发出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目前,顺成纺织的产品已远销印度、巴基斯坦、德国、法国、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100余个加盟商和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
在嘉陵,还有一座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造,再到服饰设计生产一应俱全。
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由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打造,是一座集丝绸历史、文化展示和丝绸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体验馆,被评为“四川十大产业文化地标”之一。
游客走入其中,不仅可尽览丝纺文化源远流长,还可娱、可购,体验感十足。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各丝纺企业还主动上网“触电”,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实现销量稳步提升。
目前,嘉陵区已成功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助力蚕桑产业全链条发展的“黄金路”。统计显示,全区聚集了尚好茶业、银海丝绸、顺成纺织、依格尔等蚕桑产业企业49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已成为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强劲助力。
转载自:南充日报